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新形势下消防器材产品监督管理新机制为进一步加强消防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积极消除火灾隐患,有效预防火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本着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了消防器材基本要求和监督检查主体,规定了消防产品违法行为的处罚主体和具体处罚内容等。其重新颁布实施,充分肯定了消防产品监督工作在保障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违法行为,促进市场秩序健康发展;有利于改进消防器材产品监督工作机制,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新形势下消防器材产品监督管理新机制促进公正、严格、文明、高效执法。 1、《消防法》在消防产品监督中的作用 消防产品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火灾的扑救。为进一步规范消防产品市场,加强产品质量监督,保证产品质量,《消防法》在产品质量监督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明确了消防产品的基本要求。规定消防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必须符合行业标准。禁止生产、销囘售或者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以及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 (2)明确了消防产品强制认证制度。规定依法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消防产品,由具有法定资质的认证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强制性要求认证合格后,方可生产、销售、使用。新研制的尚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消防器材产品,应当按照国囘务囘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会同国囘务囘院公囘安部门规定的办法,经技术鉴定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方可投人生产、销囘售和使用。 (3)明确了消防产品的监督检查主体。规定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囘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 (4)规定了消防产品违法行为的处罚主体和具体处罚内容。规定对生产、销囘售不合格的消防器材产品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从重处罚。对人员密集场所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的,由公囘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给予罚款处罚;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 (5)规定了消防产品监督管理中的部门协作制度。规定公囘安机关消防机构对于人员密集场所违法使用消防产品的情形,除依法对使用者给予处罚外,还应当将发现的不合格消防完成产品和国家明令淘汰消防器材产品的情况通报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生产者、销囘售者依法及时查处。 2 目前消防产品在使用领域中主要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开展消防器材产品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了一批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违法行为,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秩序,相当程度地扭转了市场混乱的局面。但是在市场经济转制过程中,管理制度不健全,市场秩序不规范,消防产品质量问题依然突出,不容乐观。根据统计,公囘安部消防局2007年对全国248种规格消防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经检验160种规格产品合格,合格率为⑥4.51%;2008年对全国365种规格消防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经检验275种规格产品合格,合格率为75.34%。安徽省消防总队2007年对全省41种规格消防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经检验18种规格产品合格,合格率为43.9%,其中,室内消火栓的合格率为12.5%,2008年对全省48种规格消防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经检验32种规格产品合格,合格率为66.7%,其中,有衬里消防水带的合格率为25%。在使用领域的消防产品主要存在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制造商质量意识淡薄,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部分制造商质量意识淡薄,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就存在先天性质量隐患,导致不合格器材流人市场。主要表现,一是,部分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无视国家法律法规,采取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等不正当手段,盲目追求效益。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能严格控制生产过程,随意降低技术标准,产品一致性严重不符合。二是,部分生产企业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不能够满足生产需要,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检测手段不完善,产品质量不能得到保证。三是,部分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匾乏,操作人员操作技能低下。少数企业没有技术 人员,有的技术人员不能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操作人员没有经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对本职岗位不能应知应会,野蛮操作、违章操作现象不断发生。四是,部分生产企业缺乏创新意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得不到应用,观念陈旧,极大地阻碍消防器材产品质量改进和提高。 (2)销囘售商不择手段,伪劣产品扰乱市场。消防产品在流通环节中问题尤为突出,部分销囘售人员采取不正当手段,伪造市场准人证明和产品检验报告,冒用他人品牌、商标,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大量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扰乱秩序。 (3)消防工程施工单位不按规范进行安装和施工。部分消防工程施工单位在工程招标时恶性竞争,在施工过程中降低工程设计标准,更改设计图纸,不能严格执行施工规范,还将大量劣质消防器材产品投入工程建设之中,造成工程质量隐患,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据部分省市抽样调查,建筑消防设施类隐患在重大火灾隐患中的比例高33.8%,因产品质量导致建筑消防设施不能运行使用的比例占30%以上,进人使用领域的消防产品不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比例高达so%以上。在火灾隐患中,建筑消防设施类隐患占33%,而因产品质量导致建筑消防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和投人使用的比例高达38%0 (4)使用单位缺乏对产品维护保养。使用单位消防安全意识不强,在日常管理中对消防产品缺乏必要的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查,导致损坏丢失、过期失效现象十分严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5)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公囘安消防部门在消防产品质量监督中缺少相应的监督程序和配套的法律文书,执法依据不足,手段不力,管理体制不健全,省级以下公囘安消防部门没有设立消防产品监督执法机构,从事质量监督管理的人员极为缺乏,业务素质也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少数人员对消防器材产品监督管理存在模糊思想,不能正确认识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消防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3 创建消防产品监督管理新机制 《消防法》认真总结了消防产品监督工作经验并借鉴国际成熟做法,在深人调研,广泛征求地方政囘府、有关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及各级公囘安机关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消防法》的学习和宣传,理解其精髓,积极创新,贯彻执行。特别是要适应新形势,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消防产品监督管理新机制,促进市场秩序健康发展。 (1)建立信息公告机制。组建中国消防产品信息政囘府网站,定期发布消防产品市场准入信息,质量信息,曝光违法行为。建立全国消防产品信息库,记录产品生产、检验、销囘售、安装、使用等信息及企业不良信息等,便于使用单位选用合格的消防产品。大力推行实行消防产品身份证信息管理制度的落实,利用消防产品跟踪管理系统检查仪器开展检查,实现消防器材产品在生产、销囘售、安装、使用、维修维护和监督等环节的网络化动态监控跟踪管理,从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 (2)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和工商管理等部门的优势,形成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合力。积极开展消防产品市场整治,联合执法,并按各自职责查处案囘件,认真做好案囘件交接和处理结果的通报等协调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 (3)建立审验把关与日常监管相结合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增加消防产品质量监督人员,在支队设置技术监督岗位,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实行消防产品监督关口前移,强化事前把关和事后监督,将消防器材产品质量监督纳人建筑工程消防审核、施工检查、消防验收和日常消防监督检查之中,对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消防产品,不得设计和使用,不得通过消防验收和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 (4)建立定期抽检机制。加大消防产品市场抽查力度,定期从使用领域和在建工程中抽取消防器材产品进行监督检验。严格执行GA588-20050消防产品现场检查判定规则》行业标准,大力开展消防产品现场检查判定工作。对现场检查不能判定的,应及时抽样送检;对公囘安部消防局、省消防监督部门通报的不合格产品以及公囘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撤消、暂停证书公告发布前生产的产品,应进行质量跟踪,严格监督检查;对应送检的消防产品而未经检验,又经消防验收合格,而导致火灾隐患造成严重损失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进一步加强地方消防产品监督检验站的建设,增加投人,扩大检验业务范围,提高检验能力,保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顺利完成。 (5)建立索票索证机制。在产品销囘售和建筑工程招投标活动中,使用单位应索取销囘售合同、订货清单,供货发囘票及产品检验报告、市场准人证明等票证,建立质量证明档案,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可以追根溯源;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可由生产单位及时召回,防止继续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6)建立市场退出机制。为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应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对在国家监督抽查或行业抽查中连续出现两次以上的不合格产品,对因质量而导致严重安全事故的产品,应退出消防器材产品市场;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由有关部门实施强制退出。建立生产经营者诚信档案,最终达到不守诚信的企业被驱逐出市场。 (7)建立从业人员的禁止机制。按《消防法》的要求,应确定消防产品生产、管理、设计、安装、检验等人员资质条件,持证执业。对不履行执业准则的,提请有关单位吊销执业证照,记录不良行为,禁止其从事消防产品质量认证、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及生产、管理、设计、安装、检验等工作。 (8)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实现行业自律,制订行业自律公约及工作细则。积极引导消防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带头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弘扬正气,倡导诚信,揭露假冒伪劣,鞭答行业不良行为,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新形势下消防器材产品监督管理新机制共同促进消防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类型
下一篇灭火器的设置要求
|